红外摄像机自面市起,便以其特有的魅力——可实现日夜监控,而被业内所关注,现如今红外摄像机已占据摄像机市场的相当份额,但其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业内同行探讨。
国内自2001年第一台红外摄像机面市,便以其特有的魅力——可实现日夜监控,而被业内所关注。时至今日,红外摄像机已经占据摄像机市场的相当份额,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文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业内同行探讨。
红外摄像机从2001年问世到2003年这一阶段,属于一个尝试阶段,当时的红外摄像机只能说还是概念性的,很少有成熟的产品问世,那时候用户对红外摄像机的使用尚为普通***机加红外灯。而且很多摄像机生产厂家对红外摄像机尚处于一种观望状态,很少对其投入太大的精力。
自2003年以后,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红外摄像机也逐渐以规模化走向市场,由于其丰厚的利润,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很多厂家开始致力于红外摄像机的研发和生产。
2003年到2006年这四年,是红外摄像机的快速成长期。在此期间,红外摄像机从标称可视距离从10米、20米逐步提高到30米、50米、100米等,并且从最初单一的***机加红外灯的夜视功能逐步发展为防水、变倍、***、双镜头双滤光片切换、红外球机等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系列化产品。
基本上到2006年初,红外摄像机的整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并且在这几年中,红外摄像机应用中所暴露的起雾、进水、整机温度过高、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也都在逐步解决或改善之中。从2006年以后,由于红外摄像机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完善,其暴利阶段宣告结束,红外摄像机逐步走向微利时代,并且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开始放慢,很多厂家从最初的以质量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数量为中心。
2006年以后的这几年,属于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在这段时间,相当多的摄像机生产厂家,无不在生产红外摄像机,并且基本上都将红外摄像机作为一个生产重点,这样一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整个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摄像机的价格也开始下滑。
固体摄像机有CMOS与CCD两种。同CCD一样,CMOS图像传感芯片对红外光波也有反应,但它在890~980nm范围内其灵敏度比CCD图像传感芯片的灵敏度要高出许多,并随波长增加而衰减的梯度也慢一些。随着CMOS图像芯片的飞速发展,其噪音讯号进一步压低,星光级的CMOS摄像机已有面市。
1.最好选红外镜头。因普通的光学镜头,物体反射回镜头的红外光不能有效聚焦到CCD靶面上,此时红外夜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而最好选用红外镜头。尤其是彩转黑摄像机,否则不能使日夜焦面一致,致使日夜图像不能保持清晰;
5.监视距离1km以上,需激光扩束准直镜头。要根据欲观察场景的大小与距离选择合适的激光扩束准直镜头,使激光束能照亮所需监控的场景,以便监控场景的反射光能被摄像机所接收。
值得指出的是,红外摄像机的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成套性。除选红外灯、摄像机、镜头外,还要注意防护罩、供电电源等的成套综合考虑。例如,不同的视窗玻璃,特别是自动除霜镀膜玻璃,对红外光的衰减也不同,所以要注意选择性能好的视窗玻璃的防护罩。
红外摄像机的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成套性。除选好红外光源外,对摄像机、镜头、防护罩、供电电源等的配套综合考虑。只有按上述的选择要点综合考虑了,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红外摄像机常见问题 红外摄像机晚上的时候,泛白,刺眼,如下雪一般,产生有如下原因:
一些室外短距离用集中供电12V很方便,但长距离红外灯发热量大,12V供电不稳定可能导致功率不够;而且全部没有内置散热装置在电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烧坏;二是电流衰减速度块,可能导致红外灯没能正常工作,在CCD照度比较高的而得不到红外灯辅光,于是,雪花飘飘;
红外灯的角度及红外距离跟镜头不匹配导致的雪花飘。很多公司为了方便自己采购及安装,用多种角度不同的等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使用的好处是他们同一种灯可以勉强使用不同的毫米大小的镜头,坏处是总是让人感觉灯的角度与距离与镜头不合适,当角度不合适的时候,容易出现手电筒现象或者窄电现象;
很多工厂为了在同样的红外灯辅光前提下获得更亮的图像,人为的调高CCD的灵敏度;因为很多生产厂商为了价格竞争,使用非常低劣的摄像机内置里面,这种摄像机在红外灯补光不足的情况下,于是人为调高CCD的增益灵敏度,跟我们在硬盘录像机上调高亮度一样,是极易出现雪花现象的;
生产红外摄像机,不仅仅是将红外灯直接装到摄像机里面然后就行了,二是要在装之前,对其摄像机电路重新设计并老化处理。而市面上很多小型加工厂就是使用廉价的电子原件,买廉价的红外灯,直接用电烙铁焊接上去对于电路没有重新设计也没有进行老化处理;另外一些做低端产品的工厂,为了省钱,把控制电路板的控制板去掉或者跟灯板集成一起,这很容易导致红外灯受电路不稳定而发热,使本来就劣质的红外灯更不能正常工作